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他讓鄉村振興永葆動力源泉。山東師范大學派駐夏津縣渡口驛鄉“第一書記”工作組從幫扶鄉村的實際出發,強服務提效能,充分發揮文化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起到了凝聚民心、留住鄉情、涵養民風的良好效果,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繁榮。
緊貼村民需求 文化建設凝聚民心
鄉村振興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村民軟需求成為第一書記工作組開展文化建設的出發點。
高考志愿填報前夕,渡口驛鄉夏莊村婦聯主任王延坤,在幫孩子規劃志愿時一頭霧水、萬分焦急,“孩子分數不高不低,報志愿也沒個目標,快要100個志愿該怎么報啊……”
管新莊村第一書記劉興波、夏莊村第一書記王增鑫,為了解決家長的困惑、孩子的迷茫,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與信仰對話,科學規劃人生”公益輔導活動,幫助考生和家長掌握填報志愿和選擇專業的技巧,提高了考生填報志愿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已被山東師范大學錄取的夏新慧同學激動的說,“感謝那次一對一輔導活動,孫老師認真給我們指導了志愿排序的原則,要不我也上不了山東師范大學”。
孩子上好學是村民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非常迫切。西渡口驛村第一書記周方水、夏莊村第一書記王增鑫,外引內聯,促成了渡口驛鄉學區與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山東省中小學科普教育研究會的合作,為當地教育引入課堂指導、教學研究、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優質資源。
渡口驛鄉第一書記工作組,在如何助力當地教育發展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深挖鄉土特色 文化建設留住鄉情
渡口驛鄉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了夏河寬、夏克、劉慶蓮、劉慶芳、劉慶河等一大批革命英雄。
為了弘揚革命精神,讓村民牢記父輩艱辛歷程,第一書記工作組以渡口驛鄉紅色文化紀念場所為陣地,以管辛莊村和東渡口驛村文化廣場為背景,傾力打造“紅旗廣場”,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學習教育,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大中小學生實踐教育活動、“鄉親唱給鄉親聽”紅色歌曲展演等,真正把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教育推向了大眾。
“血灑紅旗喲旗更紅,高舉紅旗喲朝前邁,革命鮮花喲代代紅。。?!?,夏行洋(革命英烈夏河寬曾孫)在“鄉親唱給鄉親聽”紅色歌曲展演活動現場,聽著父輩們的革命事跡和沁人心脾的紅色歌曲,早已濕潤了雙眼。
他有感而發,“雖然干不成老爺爺那樣的大事了,咱們為村里建設和發展出把力還是能做到的?!倍煽隗A鄉的革命故事和彰顯的革命精神就在這濃濃的鄉情中悠悠傳承。
夏津縣渡口驛鄉“亂彈”是始自明末的地方聲腔劇種。第七代傳承人劉世安回憶道,“我是最后一批傳承人,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學藝,現在會唱的就剩下幾個人了?!?/p>
為緊急保護這種即將遠離我們的古老劇種,管新莊村第一書記劉興波,帶領大家實施“搶修式”保護傳承措施,通過專家研討論證增加深度,邀請專業錄制團隊留住鄉音,上演鄉村劇場烘托鄉情,讓古老的藝術煥發生機,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東渡口驛村第一書記孫文星、西渡口驛村第一書記周方水,對德州市非遺項目夏津黑陶制作工藝和具有渡口驛特色的運河歷史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有效助推了鄉村文化建設。
傳承優良傳統 文化建設涵養民風
“悠悠家風傳千古”。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好家訓好家風化于心、踐于行,涵養積極向善、純潔質樸的民風,是渡口驛鄉第一書記工作組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總基調。
管新莊村第一書記劉興波,組織大家開設渡口驛鄉假期“家風伴成長”訓練營。訓練營既是家風教育課堂,又作為家庭教育的引導。
訓練營中,孩子、父母、老人同時作為參與主體,第一書記工作組從傳統文化中的家風、現代社會家風、樹立文化自信方面出發,以互動教學和家庭教育為抓手,在帶動培育文明家教風尚,引領形成良好社風民風方面起到了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