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右二)在進行機器實驗田間討論 (華南農業大學 供圖)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畢會濤(右)在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推進項目實施并開展技術指導(河南農業大學 供圖)
陜西省合陽縣的方寨村,村民雷凱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蔡宇良教授的指導下,首次種植12畝櫻桃,當年就掙了13萬元,感覺“日子就像這紅彤彤的櫻桃一樣甜”。
河南省扶溝縣的馮老村,刷白的墻與繽紛的彩繪交相輝映,平坦的水泥路兩側路燈聳立,紅玉蘭隨風輕輕搖曳……借助河南農業大學的幫扶,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有韻味。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盤龍村,“小日子”民宿是華中農業大學建設的“樣板間”,常有旅客前來觀光,爬山、攝影、垂釣、看日出、吃高山蔬菜,別有一番農家雅趣。
……
從科技、人才幫扶到落地“帶不走”的產業項目,從助力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到培養一批鄉村振興帶頭人,從塑造文明鄉風到建設美麗村莊,涉農類高校走出了一條精準、有效、可持續的深度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一卷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山河圖正在涉農類高校的畫筆下徐徐浮現,栩栩如生。
抓實黨建 筑強堡壘——
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將時光指針撥回到2021年7月,河南遭逢百年不遇強暴雨,汛情告急。在防汛抗險的關鍵時刻,扶溝縣馮老村黨組織迅速組織了30人的抗洪搶險隊,連續多天吃住在大堤,排除險情。在洪水消退后,這支黨員干部隊伍沒有絲毫停歇,又立刻沖鋒在疫情防控和災后重建的前線。
平時基層黨建抓得扎實,關鍵時刻就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河南農業大學從2015年定點幫扶馮老村,就選擇把抓實基層黨建作為重要抓手,先后選派三任黨員干部擔任馮老村第一書記,并組建了駐村工作隊。
“第一書記駐村第一件事,就是抓班子建設,吸收有文化、有技術、樂于奉獻的種糧大戶、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等中青年到黨組織中來,讓基層黨組織在產業轉型中走在前面,引導村干部成為懂經營、會管理、肯吃苦、樂奉獻的致富帶頭人。”現任馮老村第一書記蘇楠介紹,駐村工作隊還進一步探索建立了河南農業大學、馮老村和社會力量的黨組織“結對共建”“1+1+N”的新模式,真正把馮老村“三委”班子打造成為了一支“響當當的戰斗隊”。
在“黨建引領、多擎助力”思路指導下,馮老村的基層組織煥發“龍馬精神”,主動擔當勇作為,通過設立“幫扶專用資金”、建立“馮老鄉村大講堂”、組織“五好家庭”和“十星級農戶”評選等方式,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真景實物影響和感染村民,有效增強了村民建設富裕文明美麗新農村的底氣與自信。
今年2月22日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到,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村子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各級農村基層組織。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總體要求下,農村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當前,各地農村基層黨建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如一些農村黨組織對黨建的基本理論、程序和方法了解不充分;農村黨建工作的績效考評方案不成熟,落實不到位;黨建工作和生產建設工作未能有機銜接,實效不彰。
針對基層黨組織實際執行狀況,提出可行性黨建引領方案,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涉農類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
在華北平原,北京林業大學強化黨建引領,推動校內黨支部與幫扶地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組織教師赴當地講黨課,不斷創建鄉村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