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CRISPR制造智能材料 可以傳遞藥物、感知生物信號
例如,作為一項治療的一部分,出于對刺激的響應,研究小組創造的這些水凝膠可以釋放酶、藥物甚至人類細胞。
2019-08-26 09:51
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圓滿落幕
大會閉幕式上發布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發布了“世界機器人大會腦控打字紀錄”并頒發榮譽證書,發布了“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投創之星”并頒發榮譽證書。
2019-08-26 09:47
人工智能延伸科學交流觸角
怎么將人類的知識庫轉換成計算機能理解的知識庫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面臨許多困難,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
2019-08-26 09:49
“慧眼”衛星成功進行X射線脈沖星導航在軌實驗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利用“慧眼”衛星上的X射線望遠鏡開展了X射線脈沖星導航實驗,定位精度達到10公里之內(3倍標準偏差),進一步驗證了航天器利用脈沖星自主導航的可行性。
2019-08-26 09:46
美國新研究揭示一顆類地行星奧秘
他們利用美國航天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數據,“窺見”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地貌特征。如果行星表面覆蓋大氣層,向光面的熱空氣會膨脹,由此產生的風會將熱量傳遞至背光面。
2019-08-26 09:46
火星生命可能也會“隨風飄移”
研究團隊在貫穿阿塔卡馬沙漠極端干旱核心區的兩個區域,選取了3個采樣點,一共采集到了23個細菌和8個真菌物種。
2019-08-26 09:45
美用亞麻纖維“織成”晶體管
基于纖維的電子診斷器件可做到非常薄、柔軟和柔韌,足以與其測量的生物組織無縫集成,從而使病人幾乎注意不到。
2019-08-26 09:45
擴大科研自主權 全面增強創新活力
科研相關自主權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切實履行法人責任,發揮法人主體作用,更好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
2019-08-26 09:45
美宇航員太空行走 為空間站增設“停機位”
這個適配器今年3月用于與不載人試飛的載人版“龍”飛船對接。自2011年美國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全部依靠俄羅斯飛船。
2019-08-26 09:44
2300萬歲繪架座β的第二顆行星“現身”
最新研究主要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天文學家安妮-瑪麗·拉格朗日說:“這是一顆質量為地球質量3000倍的巨型行星,它與其恒星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2.7倍。
2019-08-26 09:44
我4000噸級科考船“大洋號”首次綜合海試
8月24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4000噸級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大洋號”,從廣州黃埔文沖船廠正式啟航前往南海,進行首次調查系統裝備的綜合海試。
2019-08-26 09:42
我國建立首個水下隧道技術創新平臺
這是我國首個水下隧道專業學術交流和技術創新平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水下隧道建設迅速發展,尤以水下大直徑盾構隧道最為矚目。
2019-08-26 09:40
如何培養優秀孩子?科學家在三亞說的這些很重要
2013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阿西姆·梅森告訴記者,“已經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到美國成為科學家。但至少我們可以確信,科學家們的經歷和建議可以在諸多教育迷思中撥開云霧。
2019-08-26 09:40
人工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需放首位
區塊鏈密碼學基礎——非對稱加密的創始人、2015年圖靈獎獲得者馬丁·赫爾曼介紹,非對稱加密則有兩個密鑰:公鑰和私鑰。
2019-08-26 09:40
耕耘12年,他要把受災現場“畫”得更精準
陳思偉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投身當時尚未完全實現應用的極化雷達成像與應用研究領域,這一干就是12年。
2019-08-26 09:39
王建萍:用數據“拼”出人造火星
難得休假時,王建萍依舊閑不住,她喜歡外出游歷,欣賞高原美景,她說“自己或許注定屬于西北”。
2019-08-26 09:39
劉小紅:給“豬司令”當參謀
2018年我國出現非洲豬瘟,劉小紅積極幫助企業實施了有效的防護措施,建立了中轉站、烘干房等,目前來看這些措施非常有效,沒出現任何異常狀況。
2019-08-26 09:38
“機器人智慧城市行業應用”論壇在北京亦莊舉辦
論壇發布了數字孿生與城市大腦、智慧政務、智慧園區、智慧社區、5G應用、工業(產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精準招商、機器人及人城交互、社會信用等北京亦莊智能城市十大應用場景。
2019-08-25 07:11
抗逆穩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選育及應用成果推介會在新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