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打造“中德合作”升級版 企業合作交流大會驚喜不斷
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吸引了眾多中外專家參加。
10月19日至21日,2017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以及合作項目對接會在濟南圓滿舉行。有人開拓了眼界,有人找到了項目,有人引進了人才,有人獲得創新創業的靈感……中德中小企業之間合作的盛會,已在濟南連開三屆。每一屆,都有創新,都有值得回味學習總結的地方。
合作的連續性:既像保留曲目,又像重大節日
自2015年開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每年一屆。每一次都是盛會,每一屆都有700多位來自中德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積極參加。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科研專家、企業精英濟濟一堂。一位曾連續參加三屆大會的企業家形象地說:“感覺這樣的大會已經成為業界傳統了。就跟一個保留曲目一樣,讓人期待;又像一個重大節日一樣,給人驚喜?!?/p>
回首這三年,中德合作可謂是不斷升級,不斷壯大,不斷深入。中德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僅有政策支撐,還有多層級平臺;不僅有營商土壤,還有讓人流連忘返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濟南著力打造審批效率最高、審批項目最少、政務服務最優等“十最”營商環境,并通過出臺人才新政30條、制定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發放創新券等舉措,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對進入濟南的外資企業,濟南最高可給予1000萬元的獎勵支持。
交流的前瞻性:國際化人才成為企業家眼里的“香餑餑”
10月20日,6位來自中德的專家、教授、企業家,用前瞻性的思維視角作了主旨演講,國際化人才成為中德企業家眼里共同的“香餑餑”。
中智集團董事長王旭在《從“走出去”到“走進來”――中國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主旨演講中說,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要堅持三個問題導向,那就是有無國際化戰略、有無國際化人才、有無國際化產品。在引進人才過程中,政府有資金,企業有熱情,但市場還需要精準對接,要為人才配套相應的團隊和科研設備、生活環境。
在此次合作項目對接會上,濟南高新區一家企業并購了德國的一家企業。這引起與會專家關注。德意志銀行中國合并與收購部主任莫浩波和大家分享了《中國企業成功投資海外的最重要5個要素》。
技術的前沿性:仿真技術、大數據成為大會熱詞
記者采訪發現,無論是智能制造論壇,還是生命科學發展論壇,抑或是大數據論壇,大家關注的都是最熱門的技術,實用性和前沿性兼顧。
德國西門子企業分享了西門子智能制造的實踐技術,還有專家帶來了《仿真技術如何用于智慧制造》的主旨演講。鋼鐵如何與云計算、大數據緊密聯系在一起?德國克朗斯集團中國區副總裁蔣傳榮講得非常透徹。中德合作不斷加強,國際化人才如何在一個屋檐下無障礙溝通?如何打造中西合璧的企業創新文化?海外高端引智服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論壇都給出了答案。
平臺的多樣性:“店小二+專業化服務”的多層次平臺
濟南與德國的合作歷史悠久,進展很快,濟南為中德中小企業合作提供了多層次的平臺。濟南不但要建設德國工業小鎮,還在德累斯頓設有辦公室,濟南高新區也設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辦公室,濟南還在斯圖加特設有合作交流中心。這些平臺既讓濟南企業走出去,又把德國企業引進來。
本次大會又有多個服務平臺成立。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成立。這是全國第五個、江北唯一的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綜合合作試驗區,將構建形成國際水平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打造全球先進的“智造”高地,成為中德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的標桿和示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引進國際要素。同時成立的還有中小銀行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齊魯產業金融新型智庫、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人才發展促進聯盟和濟南高新區“中歐智造”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濟南將為中德企業合作提供“店小二+專業化服務”的服務平臺。作為全國軟件名城,濟南還有超算中心,有浪潮集團,有5萬名軟件從業者,有數創公社,有工研院,有量子通信……
成果的豐富性:既有招商引資,更有招才引智
2016年,在濟德資企業只有20多家。到了本次大會召開時,在濟德資企業已有40多家。這是連續三屆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的豐碩成果。